12380网上举报 海南省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管理系统
首页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李仁君:海南30年经济发展刍议

日期: 来源:海南日报 分享到:


海南30年经济发展刍议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李仁君


  30年风雨,海南已至而立之年。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到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从一个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再到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海南30年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30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断言“海南岛好好地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作为新中国第31个省份,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挂牌成立。30年风雨,海南已至而立之年。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到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从一个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再到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海南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海南30年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1亿元,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以高规格与高起点吹响海南发展号角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的决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中央的目标具体明确——海南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后起之秀,改革开放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高规格和高起点。

  建省之初,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基础上,海南确定了以经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方向,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1988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简称“三十条”)颁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经贸的发展。在政策与地理位置的双重优势下,1987年和1988年海南省出口创汇成倍增长。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各地纷纷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海南应势而动,1993年7月,省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

  然而,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几轮过山车式的起伏沉浮,海南经济在1994年后一度陷入低迷。这些教训使海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必须脚踏实地,发挥海南独特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这是特区经济实现高起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

  1996年2月10日,在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在前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纲要》正式提出了“一省两地”(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建立在海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引领海南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阴影。1998年起海南经济摆脱低速增长状态,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发展的转变。

战胜“非典”以后恢复性增长成就“海南模式”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给海南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海南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一是“无疫岛”的品牌效应奠定了海南的生态优势。海南与“非典”疫发区的广东毗邻,但全体海南人民严防死守抗击“非典”大获全胜,在“非典”肆虐期间,整个海南岛无一病例出现,从而获得了“无疫岛”的品牌效应。

  海南度过“非典”之后的发展气势如虹:在国内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历年来少有的力度扶持农业发展;相继开工和投产一批大项目,成功引进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重组盘活国有经济存量;粤海铁路通道全线通车运营、航权开放试点工作扎实展开;世界小姐大赛、博鳌亚洲论坛等的相继召开;海南启动“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首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去……

  二是“三不双大”对“一省两地”战略进一步补充完善。2003年12月,“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明确了重点任务。2004年8月,《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正式提出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同时提出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2006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工业,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全面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布局,严格控制污染,决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在以上基础上,2006年海南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双突破”。从此,“三不双大”政策正式成为海南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并被称为不同于“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海南模式”。

  三是由“三不双大”到“两大一高”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12月,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4月,省第五次党代会强调,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需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以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艰苦创业和抢抓机遇的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努力开创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7月在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列确定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中多了“高科技支撑”一词,这意味着海南今后的产业发展思路,不仅需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还需要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高科技产业。

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数据显示,建省之初,海南省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为解决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格局不健全的状况,海南对产业结构开始了全方位的调整,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在2006年至2010年这5年间,海南产业政策倾向于努力提高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007年,海南省首次实现第二产业比重全年超过第一产业。同年,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多3.19亿元。其后,海南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能源汽车、远洋船舶制造、深海机械制造等一系列新型装配制造业陆续上马,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和设备都打上了海南的烙印。与此同时,海南省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为、科大讯飞、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为高端装配制造及信息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第三产业龙头地位凸显。2010年以后海南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地位快速凸显。2011年以来,海南省从“点、线、面”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快速培育起了海洋旅游、乡村旅游、黎苗文化特色游等多条线路。2012年之后,海南陆续出台了金融、游艇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和发展、免签证团服务管理等有关服务业配套政策和措施;促进房地产业、软件信息业、非公经济发展的10项政策措施相继落地;2015年之后,会展业、大数据产业、互联网产业更是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三是新时期海南打造十二个重点产业强化实体经济。2015年海南省确定了包括旅游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和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在内的十二个重点产业。为推动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实行了注册官独立核准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并且规范了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近11万家。根据省政府发布的数据,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十二个重点产业增速快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十二个重点产业增加值为3291.56亿元,占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3.8%。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海南,殷切期望海南要实施好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利用好各项政策优势,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始终坚持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高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十二个重点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顺利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设立旅游法庭、旅游警察,2017年接待游客6745.01万人次,是户籍人口的近7倍;入境游客111.94万人次,提前3年完成接待百万人次的目标。随着旅游消费进入大众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379.1亿元增长到812亿元。多措并举推动入境游客增速高于国内游客增速,海南旅游收入增速高于旅游人次增速,旅游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也推动着金融服务行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和医疗健康产业等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会展、现代物流、文体等现代服务业,海洋、医药、低碳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2018年,在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海南发展又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赋予海南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新使命、新责任。海南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对海南30年经济发展的认识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30年风雨历程取得的成就,不仅为海南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且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首先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海南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唯一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全球首个建成环岛高铁;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完成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属地化基本实现;司法体制改革完成两批法官、一批检察官入额工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圆满完成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等重要主场外交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

  其次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始终坚持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十二个重点产业,建设成效明显。

  第三得益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城乡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环岛高铁全线贯通,加快构建“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清澜大桥、洋浦大桥、定海大桥;博鳌机场建成运营,推进美兰、凤凰两大机场改扩建。建成“全光网省”,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固定宽带网速跨入全国中上行列。昌江核电一期、西南部电厂、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相继投入运行,各等级电网建设加强,电力短缺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第四得益于始终珍爱呵护好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5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海南的生态优势日益彰显。

  第五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海南人民。多年来海南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职工社会保险实现全省统筹、覆盖,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省统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海南30年扬帆再起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