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0网上举报 海南省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管理系统
首页 要闻 省内要闻 省委书记动态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海口举行 | 附发言摘登

日期: 来源:海南日报 分享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海口举行

刘赐贵会见报告团成员



  10月24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省人大会堂举行。 (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摄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10月24日上午在省人大会堂举行。同时,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在各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设分会场,4600余人收听收看报告。报告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在海口会见了来琼作报告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第三组全体成员。

  刘赐贵首先代表省四套班子和全省人民对报告团一行表示欢迎。他说,习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12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攻坚是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的应有之义。当前,海南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刘赐贵表示,报告团成员都是全国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你们身上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你们所作的报告将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带来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舞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报告团第三组组长兰玉杰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社会宣传工作,在全国设立脱贫攻坚奖,从今年开始要连续三年开展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巡回宣讲。报告团将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播脱贫经验,讲好扶贫故事,树立攻坚信心,同时发现海南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典型,共同推动海南脱贫攻坚工作。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莺子主持报告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西庆、副省长范华平、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省政协副主席李国梁出席。报告会上,6位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代表登台演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赢得了现场听众阵阵掌声。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陈开枝,22年间105次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贫困山区扶贫济困,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作出巨大贡献;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渠伟,因长年超负荷工作患上重疾,但他不惧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调研提出20余种攻坚方法,破解督导、推进、监管等三大难题;国务院扶贫办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健章,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化链条,促进长期稳定增收,全县6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5000多户实现增收脱贫;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局长郝金光讲述了该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同时打响脱贫攻坚、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动3.6万人稳定脱贫;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弃商返乡,带领党员群众用滚石上山的精神和干劲脱贫攻坚,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4倍,120户432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傅欣,通过“组团式”帮扶,使学校办学水平、教学成绩得到跨越式提升,极大促进了日喀则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

  省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省属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业务处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驻琼部队官兵代表,学校师生代表等,约1100人在主会场参会。在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以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员等。

  另据悉,报告团成员10月23日先后参观了省规划展览馆、省经济技术学校和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对我省面向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利用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报告团还深入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考察调研产业扶贫工作。报告团成员认为,海口市打出具有海口特色的精准扶贫组合拳,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并建议海南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结合乡村旅游,依托产业特色,大胆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记者:彭青林 傅人意



相关阅读:


用心用力用情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6名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及获奖单位代表发言摘登


编者按: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10月24日上午在省人大会堂举行。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奖者陈开枝等6名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及获奖单位代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作了一场庄严而又充满感情的宣讲。为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典型,彰显榜样力量,激励全省人民上下一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将发言内容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生命不息 扶贫不止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奖者 陈开枝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奖者 陈开枝


  1996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调整扶贫协作工作,确定广东对口帮扶广西。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市帮扶百色市。广州市委决定由我负责这项工作。这一年的11月28日,我第一次踏上了百色这块终身难忘的土地。

  我去的时候,资料显示,整个百色357万各族儿女,竟有100万人出行没有像样的路,80万人喝不上干净水,60万人绝对贫困。

  为了掌握准确情况,那时我差不多每隔一个来月就要去一趟百色。当时我担任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工作一直很忙。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7点飞机飞南宁,一下飞机直奔扶贫点。随身带着红薯、玉米充饥。干部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

  经过一年多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探索出帮扶百色的几条路子:第一,搞好大石山区特困群众异地搬迁,初步改善生活状况。第二,通过两地劳动部门对接,安排了几十万百色的农民工到珠江三角洲打工;三是把百色的基层干部带到广州培训,增强脱贫发展的能力;四是动员广东企业到百色投资兴业,目前达500多家;五是开展智力扶贫等。这些精准的帮扶措施,使百色于1998年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

  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这8年间,我发动捐资近3亿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到了2005年,我满65周岁了,要从领导岗位退休了。那年春节,很多人问我,今后还来百色吗?我说,我在职时来了百色50次,以后还会来百色,只要健康地活到85岁,我一定再来50次百色,一生来100次百色。最后向大家汇报一下,就在上个月,我已经是第105次去百色啦!



只要能摘帽 失明也心甘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奖者 张渠伟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奖者 张渠伟


  2014年,正值全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我就任四川省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立下了让全县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军令状。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关键。但渠县的贫困村基础条件都很差,本地企业不愿投资。几经碰壁,我便萌生了“引老乡、建家乡、助脱贫”的想法。在我和同事们的动员下,目前,渠县已经有2000多名乡友返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为贫困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有力助推了渠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大家看我现在戴眼镜,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戴过眼镜。作为扶贫人,宣讲好扶贫政策是我的份内职责。为此,我常常挑灯夜战、勤学苦研。去年国庆刚过,我正在办公室准备课件,突然,左眼莫名其妙地流泪,眼珠也隐隐作痛,后来被医院诊断为青光眼。医生告诫我:“青光眼是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变成睁眼瞎!”

  让我倍感温暖的是,父亲宽慰我说:“儿子,爸爸不愿你变成‘睁眼瞎’。但你做的是大好事,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

  4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共整合投入资金79亿元,全县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了0.6%,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渠县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了。组织上对我很关心,省、市、县领导多次催我去做手术,这次做了治疗安排。回去后,我一定第一时间去治疗。我还盼着有一双永远明亮的眼睛,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奔小康!


探索“双培”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奖者 潘健章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奖者 潘健章


  我叫潘健章,来自广东佛山,现任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主任。

  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河清社区成立,我出任基地首任主任。我们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为试点,探索总结了“致富带头人培育跟着产业培育走”的“双培”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上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31个行政村中有65个贫困村。受益于南广高铁的开通,我们的“双培”模式得以落地。

  我经过考察发现,上林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尤其是高值水产养殖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佛山南海是“中国淡水鱼苗之乡”,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佛山市委市政府、南海区委区政府领导出面,使得当地4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到上林投资建厂,创建了上林县首个高值渔养殖示范孵化基地。在上林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的基地面积很快就扩展到1000亩,不仅吸纳了40多户贫困户长期务工,让他们每年增加了3万元到4万元的收入,而且还带动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去年每户分红5000元以上。

  随后,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在全县孵化了17个合作社,大力发展菜虾套养、鱼菜共生,养殖总面积达到了3000亩。同时,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培育也在同步开展中。我们采取粤桂两地培训的方式,让学员先到南海参观学习半个月到一个月,回来后我们基地再跟踪服务一年。

  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还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我们创建了上林县首个扶贫产业协会党委,成立了10个合作社党支部。

  3年来,上林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2.21%,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项目更是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典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林模式”。


荒山绿起来 群众增了收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代表 郝金光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代表 郝金光


  我叫郝金光,来自山西省吕梁市林业局。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他深情地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

  吕梁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互为因果。我们首先在吕梁市岚县开展调研和试点工作,把“公司造林”变为“合作社造林”,把公开招标变为公开议标,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当年47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年承揽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

  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就好比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尤其是在吕梁,还有采煤沉陷与生态修复的相互矛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岚县合作社造林的成功实践完全可以证明,在一个战场可以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2016年8月,吕梁市林业局出台了推进意见,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严格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

  今年3月,我们发现凡是村干部牵头成立的造林合作社,无论是管理措施,还是造林效果都胜人一筹。为此,我们在石楼县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造林模式,建立了村、社、员三者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了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版。今年石楼县除14.5万亩退耕任务全部完成外,又追加了6000亩,全县146个村靠“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让集体经济破了零。

  两年多的实践,吕梁探索出了一条“荒山增绿、群众增收”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之路。

  我们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3年时间苦干实干加巧干,让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让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步鼓起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再立新功!


心系家乡父老 践行精准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奖者 李士强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奖者 李士强


  我叫李士强,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村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偏僻闭塞。目前,全村718户30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55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直到2011年底,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把党支部建成向贫困宣战的“战斗堡垒”“先锋队”,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

  6年多来,我们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成立蔬菜、红薯、果树、苗木等7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支前粮车间、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光伏发电4个集体企业,建起69座温室大棚,研发56个农产品品牌,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采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确保村民每年都得到分红;解决贫困户就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拉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又可以作为兜底贫困户的保障;组建李寨农业发展公司,实现土地全部流转,既让优质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又让农户得到流转收入,年底有分红,务工有收入;我们还实施“架起回乡创业桥梁、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回乡创业环境”三项激励措施,吸引了村里26位打工能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如今,全村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今年人均年收入可超过14000元。

  只要基层干部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就能带领群众在实干苦干中实现脱贫致富。


援藏高原行 教育助扶贫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奖者 傅欣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奖者 傅欣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自治区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力支持藏区教育作出重要指示。1年后,上海首次选派大规模教师队伍采用“定点组团”的方式援藏。当时,我是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是:担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并作为队长带领40位上海教师,奔赴日喀则市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援藏工作。

  立德树人,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受援学校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比如:组织学生们唱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带着孩子们到乡村走访我们的脱贫攻坚帮扶点,让他们了解,幸福的生活,惠从何来;通过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维修太阳能浴室、扩建学生食堂等一系列举措,营造美好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带着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到海拔4700米的仲巴县,到中印边境的亚东县,到人迹罕至的珠峰脚下定日县。没有教材,我自己主导编写校本教程、教师培训课程;偏远乡村师资不足,依托信息化,我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远程教学点;缺乏管理经验,我带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育管理干部。

  只有通过教育,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让扶贫开发效果可持续,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脱贫。我坚信,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教育绝不会缺位。(文字整理:傅人意  图片摄影:王凯)